01-村落常見―榕樹(Ficus microcarpa)
常綠大喬木, 幹多分枝, 常有下垂氣生根。隱頭花序, 榕果球形, 直徑約1 公分, 成熟時粉紅色。生長迅速, 適應性強, 為常見之鄉土代表樹種、土地公樹及園林樹。國道三號東山服務區及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之大榕樹,都是知名度很高、很受喜愛的大樹。參贊堂廣場的大榕樹,樹形優美、樹蔭廣大,是社區內最有代表性的榕樹。
02-終年翠綠―龍柏 (Juniperus chinensis var. kaizuka)
常綠小喬木。葉有兩型, 鱗片葉,十字對生, 針狀葉,3 葉輪生。單性花雌雄異株或同株。毬果近球形,包覆白色蠟粉, 熟時黑褐色。原產於中國大陸及日本, 台灣引進普遍栽植為園景樹。終年翠綠, 外形優雅,為世界最美的園景樹之一。材質緻密,可製器具、雕刻、藝品,也是高貴的線香材料。參贊堂前種有成排的老樹。
03-木質芳香―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
常綠大喬木,樹幹表面有縱向深溝,全株具有樟腦香氣。葉三出脈, 花小, 淡綠色, 核果扁圓形, 成熟時紫黑色。因木質芳香, 常用於雕刻及家具, 樹幹可蒸餾出樟腦及樟腦油, 並製成各種工業及醫療、芳香產品。清朝及日據時代,樟腦是台灣的重要產品,製腦業非常發達,更設有樟腦局專責其事。
04-板根明顯―九重吹(Ficus nervosa)
又稱「大葉九重吹」、「九丁榕」。常綠大喬木,葉兩面光滑,三出脈,葉脈末端常相連封閉。隱頭花序,1 ~ 2 枚腋生,直徑1 ~ 1 . 5 公分,榕果柄長約1 公分, 單一或成對, 成熟時紅褐色。木材輕軟, 易腐朽及蟲蛀。樹形圓錐形或傘蓋形,枝葉繁茂,在低海拔村落仍殘存一些老樹,值得加強保存。
05-皇蛾食草―江某(Schefflera octophylla)
又稱鴨腳木、鵝掌柴。掌狀複葉大而顯著, 小葉6 ~ 9 枚, 常可發現被昆蟲寄生而特化的蟲癭葉。木材輕白, 以往曾用為便當盒及火柴盒材料。是皇蛾之食草, 枝葉水煮泡澡曾是鄉間治療漆樹引起的皮膚過敏特效療法。
06-調味養生―山胡椒(Litsea cubeba)
落葉小喬木, 枝葉有濃烈芳香, 幼嫩枝條綠色。葉互生, 膜質, 背面蒼白色。單性花, 雌雄異株。核果球形, 基部有果杯, 直徑約0 . 5 公分, 成熟時黑色。為代表性的先驅物種, 台灣中低海拔開闊地、路邊及河床裸露地常見。原住民常利用其果實做為食物調味及養生品。
07-老葉鮮紅―薯豆(Elaeocarpus japonicas)
常綠喬木, 單葉互生, 表面光亮,背面有黑色小瘤突。葉柄長2 ~ 3 公分,兩端膨大。兩性花,花萼5 枚,花瓣5 枚。核果卵圓形,直徑約0 . 5公分, 成熟時藍黑色。木材曾為種植香菇之優良木材。和杜英一樣,落葉前會先變為鮮艷的紅色,所以在薯豆樹上常可看到紅綠相間的葉子,非常美麗。
08-殼斗盤狀―油葉石櫟(Pasania konishii)
台灣特有種,產於海拔8 0 0 公尺以下森林。又稱小西氏石櫟, 台語習稱「幼葉杜仔」。常綠小喬木, 小枝纖細硬脆, 樹幹密布皮目。上半部葉緣有粗鈍鋸齒, 幼葉紫紅色。單性花, 雌雄同株。殼斗淺碗狀,堅果扁圓形,直徑約3 公分,包覆堅果不到一半,殼斗曾是鄉下的童玩。
09-電線走火味―香楠(Machilus zuihoensis)
特有種常綠大喬木, 又名瑞芳楠。特產於台灣中低海拔闊葉林及大肚山、八卦山等台地。葉互生, 厚紙質, 表面暗綠色, 背面灰綠色, 搓揉後有電線燒焦味。花黃綠色,3 ~ 4月盛開, 核果成熟時黑紫色。花有清香味,可吸引多種蝴蝶及蜜蜂吸食,為良好之行道、庭園及護岸栽植樹種。
10-大琉璃紋鳳蝶的食草―三腳虌(Melicope pteleifolia)
小喬木, 三出複葉, 葉柄很長, 小葉光滑, 紙質, 長橢圓形, 先端漸尖或尾狀,長達1 5 公分。花黃綠色,蒴果球形, 直徑約0 . 3 公分, 種子黑色。在低海拔山區極為常見。因具有三出複葉又稱「三叉虎」。相近種「山刈葉」之葉為倒卵形,先端圓鈍,革質。兩者都是大琉璃紋鳳蝶的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