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社區簡介」標籤的文章

真元宮參贊堂沿革

      真元宮參贊堂昔稱刣牛坑帝君廟,約肇建於一九0二年,時因菸毒蔓延眾受其害,有埔里懷善堂三恩主,救世濟民消解菸毒,蒙治癒者不計其數,香火盛極一時,其有正鸞生名李春生者,得神諭示,於永興莊 ( 今一新里 ) 內有一吉地可建宮廟,囑李前往尋覓,李因人生地疏乃邀游翁朝安同往。林野叢生,曲徑深山,跋涉維艱,庄社人員稀落,內有一小湖名曰蜈蚣窟,二人在此訪住民徐阿石見詩曰:「坐庚向甲對尖峰,左鐘右鼓排兩傍,鸞鳳麒麟尾結穴,合石中心造聖堂。」指示續行將見古樹一株,於其樹下開鑿,自有合石可考,得此諭示,二人苦尋古樹,果得於山野之中,游翁即邀庄眾三十餘人至古樹下開鑿掘至深達八九尺仍不見恩主所諭之合石,時已過午眾起疑心,紛欲散去,二人見此,復至義民爺前叩禱,幸蒙守管該穴之曹福神降筆指示曰:「余交管此穴,經閱四十三年,今得出現誠可喜也」,復降詩曰:「眾生闢地要堅心,且看神祇顯化臨,古木對落六尺四,三尺六深合石尋。」得此諭示二人知上蒼欲考驗眾人誠心,遂勸服庄眾勉力再鑿,不多時果然發現一黃石盤,長約三尺寬二尺許中央有一裂紋,以羅庚準繩測量,果如詩中所示地理奇佳,確為吉穴,庄民始知神祇之顯化,擇定良地坐鎮佑民,及即地採伐,修茸茅舍,安奉三恩主香火令旗,始開「刣牛坑帝君廟」駐守地方之史頁。然僅暫祀非為久計,越數年,游翁朝安邀張世昌、林清結、余成財、古長春、何阿陞、蔡堃祥等商議建廟,普獲認同,於是各盡其力,四處奔走募款,蒙各界信眾慷慨解囊自一九0二年冬鳩工庀材,因廟地位處深遠山林,物資概以肩挑步担運送而至,雖艱難庄眾仍力行不懈,終於一九0四年冬建成土埆廟堂,安座神尊名為「參贊堂」,實為刣牛坑地方之幸居民之福。   廟堂建成,參贊堂揮鸞濟世,施方救眾,香火益興,遐邇稱善,歲時荏苒時至光復,本堂歷經四十餘載之風霜,漸呈斑駁毁損風雨侵襲之象,遂由時任總監張以時董事會委員長張振春發起重建,一九五一年破土興工,磚瓦結構,燕尾剪黏具有廟宇莊嚴樸重之感。奈寒暑更迭又歷風災屋瓦破漏,樑蝕傾圮,一九七七年成立重建委員會選徐欽漢為主任委員,工程於一九七八年開工拆除舊廟,原址另建新殿,一九八二年陽月舉行三日法會鎮座大典一九八五年臘月落成,即時舉行三日慶成法會,同時得神明降諭命名為「真元宮參贊堂」。自此諸神欣有境民同瞻仰,以嶄新殿宇,昭炯威於世。   本宮座於埔里鎮郊一新里,背倚翠巒,前為良田,遠山含笑,

聚落。地景

漢人入墾本社區的歷史約有1 2 0 年, 九成以上為客籍,以來自桃、竹、苗等地為主,亦有直接自中國大陸遷入者,現在的居民為入墾先人之第3 ~ 5 代。本社區於清領時期屬於台中縣埔里社支廳埔里社街管轄,日治時期曾與水尾等聚落合併為水尾庄,1 9 4 6 年與水尾庄分治,並設里迄今。區內原有燈心湖、十三股、五股、後湖仔、煙寮坑、蜈蚣窟、水蛙窟、樟湖、大庄、赤崁頂、田寮等聚落,目前因交通與交流頻繁,聚落界線已較為模糊。 真元宮參贊堂開基於光緒年間,迄今有百餘年歷史,主祀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合稱三恩主,一直是鄰近庄頭居民之信仰中心。 張家四合院老宅,是歷盡百年仍保存良好的木造圍龍四合院,可能是社區內年代最久遠之建築。永豐路上, 在5 0 多年前也就有了社區內的第一棟水泥造洋房,目前仍舊維護良好並居住使用中。 一新社區海拔約4 0 0 ~ 6 0 0 公尺,主要的土地使用情形,森林土地約56%, 農業使用土地約3 7%, 工業及住宅用地約9%, 其它為公共、交通及水利使用等土地,社區整個地景呈現出綠油油的農村景觀。 樟湖坑溪、台牛坑溪及煙寮坑溪是主要的河川,1 0 月至次年3 月為雨水較少之乾旱期,4 月至9 月雨水較充分。河岸大多為水泥護岸,河道興建了高低不同的攔砂壩或潛壩。 在土地的分區使用管制上, 山坡地保育區占7 7%, 特定專用區1 1%,特定農業區1 2%。 中台禪寺是社區內最明顯的地景與地標,廣闊的基地、壯麗雄偉的建築、茂盛高大的植栽與老樹,構成特殊的宗教景觀園區。 社區參贊堂後方的百年九丁榕,蜈蚣窟水池邊徐家祖先種植及長期保護下來的三株巨大荔枝老樹,也是難得的珍貴景觀。